行业资讯-品服网

寒假在家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五大误区

资讯 > 童装

2017-01-11 17:18:02

孩子如何在学习、娱乐两不误的情况下度过寒假?这时家长的陪伴与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今天我们来看看寒假在家的家长应该怎么与孩子相处,学生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复习。

误区一:把作业当做寒假学习的全部

家长要注意帮孩子分配每日的作业量,让寒假作业的完成贯穿整个时间段,而不是等到后没时间了集中恶补。

除了寒假作业,家长一定注意利用过年的时间帮助孩子进行拓展式学习。比如,学习成绩的学生,可以注重社会实践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拓展阅读;平时学习比较认真,但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做一些拓展题目,进行围绕课本的能力提升;学习方面比较吃力的学生,就要在完成作业之余认真地复习课本知识了。

误区二:把过度娱乐当做放松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放假就得放松,这观点是没错,但是做法就有点激进了。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疯玩不管不顾,玩电脑游戏,手游,看网文小说……怎么爽怎么来,根本不管。

这样放松吗?其实一点都不放松。成年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出去旅行好几天,或者唱了夜场KTV,几天缓不过来。孩子们精力更旺盛,也容易恢复,但过度的游戏等娱乐,也会消耗掉,导致开学后非常不适应。

放假在家,可以适当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多睡会儿。但是规律的作息与饮食,仍然是孩子们大脑、身心发育成长的基础,不能玩的昏天黑地,不顾后果。

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去名校转转,激发学习的动力,或者去一些名胜古迹,感受一下历史的沉淀,又或者去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让孩子接触一下大自然;出不了远门的话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本地的活动,读书会、音乐会、茶道课、陶艺课,种种有趣的亲子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误区三:把寒假过成孩子的噩梦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学习不够好,还得加倍努力,于是生生地把寒假变成了孩子的噩梦。不准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玩,只能做作业、背书,一天到晚,全部排满。除了吃饭、睡觉,全是做题背书了。孩子问,我想看看别的书行不?家长答,看课本、资料可以,课外书一律不行。连看名著也成了“看小说”。

当然,有些家长可能没这么极端,但是也差不多了。

高考、中考生这样管还行,小学生也要这样管,会造成逆反心理,看似是在学习,实际上效率低下,全然没有学到心里去。

误区四:人情事务影响孩子

过年总有许多人情关系上的走动,亲戚串门之类的事很多,有些家长自己也趁着这些机会娱乐放松一下,比如喝酒谈天、打牌、唱K等,这种时候往往是孩子们特别无聊的时候。

有小伙伴还好,还能一块儿玩玩,没有小伙伴的话只能看看电视什么的。如果是在自己家,想学习一下,又太吵,再遇上些非要吸烟的成年人,那就非常无奈了。

所以家长在处理人情事务时可以考虑一下孩子的安排,不要只顾着自己休闲了。比如进行娱乐活动时可以做些孩子也能参与的事,让孩子也玩一玩。

也有身不由己决定不了的家长,那就提前安排一下孩子的事,是给他找个安静的地方学习,抑或做点别的有意思的事,甚至对大一些比较独立的孩子,就别强制,一定要让他跟着自己了。

尊重孩子,照顾一下他们的感受。

误区五:拿孩子的成绩比来比去

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成绩变成了牵动一家老小神经的痛点,孩子成绩好者能在人前神气十足,成绩不好连家长都要低人一头。至于吗?

比较成绩,是许多家长忍不住干的一件事,似乎这期末成绩,就是以后孩子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尺。

但期末考试的本意在于总结学生知识学习的盲点,查漏补缺。分数当然重要,但是其背后的原因,才是问题的核心。家长要做的是通过试卷辅助孩子对知识的复习、加强。想一想,能有几个家长在比较分数时是真心实意的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面子上的争斗?

成绩好的家长就能拿分数来比吗?也不然,要知道,这成绩只是一时的,不能说明全部,更不会决定终中考、高考的成绩;而且过分的比较与夸耀,要么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要么就会让孩子产生过强的虚荣心,终的结果不会太好。

所以,在别人一定要比一比成绩时,就打个太极,顾左右而言他吧,没必要逞一时之快。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