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孩子看起来聪明伶俐,可有些孩子看起来却略显笨拙、非常没自信、不爱与人交流呢?殊不知,这都是家长教育上犯的错误,以下的七种常见的错误教育模式,会让你家原本聪明伶俐的乖孩子,变得不聪明,甚至有些抑郁喔!
1.常跟孩子哭穷
很多父母常跟孩子“哭穷”,想以此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
举些例子:“你知道我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都给你上学了!”
“家里没钱,只能靠你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了。”
“要是没有生你,我和你爸就不会过得这么辛苦。”
贫穷感会带给孩子什么?
很直接的就是是自卑感、匮乏感和愧疚感。其实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培养。即使生活不富足,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孩子们也同样能自信、愉快地成长。
2.有条件的爱
父母的爱和回应,是孩子自信的起点。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爱孩子,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些爱都是有条件的。
孩子上家长安排的兴趣班、听话懂事、做父母认可的事等等,这些往往是得到家长的爱的条件。
但是你知道吗?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长大后他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总是认为自己要努力迎合别人,才能被爱。
3.破坏性批评
什么是破坏性批评?简单来说就是家长对犯错的孩子,采用嘲笑侮辱、讽刺挖苦等语言进行批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你怎么这么胖啊?”
“没见过比你还蠢的人!”
“我怎么就摊上你这么个笨儿子!”
每个人的童年时期,心灵是极度敞开的。这些父母说的过激性语言,也很可能成为孩子消极的自我暗示,让孩子长期处于羞愧、自卑等情绪中。
4.常拿比孩子“行”的人刺激他
一个人首先有自尊,然后才会自信。很多家长试图用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励孩子。
但是这世界上有哪个人,会喜欢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觉?这样做除了一次又一次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没有其他正面的作用。
青榄君有一位同事的妈妈就比较聪明,每次在提到“别人家的孩子”时,都会加一句“其实咱们家孩子也不错~”
这句话给了青榄君同事自信。所以她说:“感谢我的妈妈。”
5.以谦虚的名义当众让孩子出丑
和亲朋好友相聚时,有的父母为了表示谦虚,常说:“哪有你家孩子乖,我这个孩子不行,太任性!”
如果孩子没有这些毛病,父母说是不对的;即使孩子真有这些缺点,当着外人损他、贬他,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当着众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其结果只会加深孩子被训斥的印象,感到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甚至会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形成惧怕社会的心。
6.不信任孩子
孩子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独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比如孩子本该自己吃饭时,大人怕孩子弄脏衣服。
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现在先包办了,等他长大了再说不迟。其实不然,如果父母一直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孩子离开父母的身边的时候,会觉得事事都难做,事事都不成功,挫败感会常陪孩子左右。
7.只盯住孩子的缺点
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而不是总揪住孩子的缺点,暗示他没有行的地方。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运动不行……
那么这些评价会转换成孩子内在的声音,不断提醒着他们,使孩子出现消极的自我感觉。
海伦·凯勒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一个有问题都不敢向老师提问的孩子,未来可能会遇到更多麻烦,错失更多机会。
2017潮流元素火了一波又一波,编编天天替各位刷图撸文已经挑花了眼,毕竟看多了复杂高级酷炫的街拍也会腻。所以今天,让我们回归神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