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家长都特别担心孩子的早恋问题了,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忙着对自己的孩子早恋问题围追堵截。作为过来人我们都懂家长的初衷都是好的,或许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早恋”,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引导“早恋”的孩子会更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青春期的情感发展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排斥异性阶段(9-10岁),这个阶段孩子身体开始出现生理变化,乳房,生殖器开始发育,个体更喜欢和同性在一起;
2. 异性相吸阶段(12-13岁),孩子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参加有异性的集体活动,结识有共同话题的异性朋友,探索并发现自己喜欢的异性类型,这是个体学习与异性交往的重要时期。
3. 异性眷恋阶段(15-1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群体交往的基础上发现了自己喜欢的异性,渴望与其单独相处,享受爱与被爱的感觉......这一连续的情感发展为进入第四个阶段,即:
4. 择偶阶段(18岁以后)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个体在与异性交往中得到“练习”,从而具备选择伴侣的能力。
在异性相吸阶段,如果父母过分焦虑,阻止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会导致孩子的情感发展受挫;于此同时,自我意识在青春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渴望独立,自我渴求的伸张往往会导致激烈的亲子冲突。缺乏父母的理解与认同,亲子关系紧张会加剧青少年对“爱”的渴求,一头扎进“早恋”。
那么如何引导青少年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并预防由“早恋”引发的潜在影响呢?
1.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和适当及时的性教育。
在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澳洲,性教育一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从身体的结构,发展变化,到爱情教育,性安全教育,安全性行为教育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体系。例如,在澳洲,幼儿园的孩子通过动画片和宣传手册了解,他人不可以接触自己的隐私部位,如果遇到坏人应该如何处理……
2.积极与及时的引导
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孩子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与爱情,性爱相关的影视剧,漫画等。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接触的这些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其次是做到不回避,让孩子从小懂得人是有感情的,也有爱的表达方式。
例如,对于较小的孩子,看到电影中接吻的镜头,家长可以说这是爱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当一对男女恋爱了,他们会接吻、拥抱、身体亲密接触等,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很幸福。
对于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同伴交往表示支持,如,邀请孩子的异性朋友到家里玩,创造和谐,积极的环境,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在孩子遇到情感困惑与挫折时及时的给与支持与引导。
3.良好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
早恋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一方面象征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父母脱离的独立感,另一方面意味着在与父母的原生家庭以外寻找情感的满足,后者在家庭破裂或不和睦的家庭关系中更未常见,亲子冲突往往也表现得更为严重。
因此,给与孩子充分的关注,持续的亲子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爱情的模板也许是孩子的爱情教育呢!
4.爱的教育
爱是建立在了解与欣赏的基础之上的。让孩子增强对异性的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在描写“早恋”的电影《砰然心动》中,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一同成长,在多次遭遇价值观冲突之后,彼此建立信任,欣赏与爱慕,并完成自我完善的过程。
总之,青春期的爱情并不可怕,它是一个孩子即将步入成年前的美妙旅程,经由这个旅程,孩子将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异性,获得为自己选择配偶的能力,为终生幸福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