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社会交往中的高手,而一个从小就能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的孩子则拥有更幸福的童年和未来:能与父母更好的相处、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更容易获得社交的成功,自己也更少受到伤害。
研究表明,换位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麻烦,往往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比如互相分享、互相帮助等,而这方面能力较差的孩子则时常表现出反常的、不可控的激进行为。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骄纵,然后变成了网上讨伐的“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1~3岁孩子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但是,更多的性格问题还是要归结于家庭教育。想培养一个会换位思考、体会别人感受的孩子,需要怎么做呢?
我们来看本周的《瑞奇宝宝》,在动画中,跳跳开心地画着蓝色云彩,却全然不顾一旁被挤到一边的诺诺。我们来看看,瑞奇宝宝是如何在旁白妈妈的引导下,学会离开“自我中心”,注意到他人的情绪、感受吧!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换位思考呢?
1.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对他特殊对待
不要对孩子“过度关注”,把孩子当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满足他的“合理需求”,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常常是从家长的反应中得来的。当孩子受伤或生病时,不要大惊小怪,过度担心。否则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行为上养成自我中心的习惯。
现在太多家庭,只把孩子当小孩来看,教育方式也就变成了居高临下的“灌输”。熊孩子的父母们,总是说“他还是个孩子”,孩子听久了,就会永远长不大,永远以自我为中心。
另外,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很有帮助,能让他们体谅父母的不易,更加体贴关心身边的人。
2.多引导孩子关注、讨论情绪
有研究发现:经常和父母谈论自己情感体验的学龄前儿童,在小学阶段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解决与朋友间的争执。1岁半以上的孩子就能够听懂大部分话了,父母可以开始尝试着多和孩子讨论情绪。
先试着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情绪。“妈妈刚才离开了会,你很害怕所以哭了对吗?”“今天爸爸带你出去玩,是不是很开心?”渐渐地,孩子会慢慢认识到各种情绪给他带来的不同感受。
接着可以鼓励孩子关注他人的情绪:“妈妈今天上班很累,你去亲亲她吧,给她打打气。”当小朋友摔倒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表示关心:“小明刚才摔疼了,如果你去抱抱他,她应该会好受些。”
3.家长言传身教
家长应该在点滴小事上以身作则,比如:给别人递东西时,要考虑对方好不好拿,尖锐的一端不能对着他人,外出乘坐公交地铁时,注意给给需要的人让座。让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学习体会他人的感受。
4.进行“角色扮演”小游戏,鼓励社交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大方”、“小气”的标签,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我,同时鼓励孩子的社交行为、练习社交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比如轮流扮演顾客和服务员,当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就需要说这个角色的话、完成这个角色应有的任务,他就会明白这个角色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