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这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因为自己的缺陷太多,没有能力去弥补,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吧!就拿80/90后的年轻父母来说。
很多人的童年都不,经历过一些永远都愿意去触碰的回忆,心里有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没有得到过关爱,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人,孤独患者。
当这样的人成为了父母,有了孩子之后,会格外的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解释,叫做“过度补偿”。
意思就是为了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实现正常的补偿行为,并且还努力让自己补偿的结果普通人,形成一种优势,是一种从缺陷到优势的转变。
1、给孩子的过度补偿是如何开始的
有些人在幼年向往好吃的,却求而不得,成为父母后会给孩子买很多零食,放任ta随便吃;有人曾经渴望有趣的玩具,就给孩子添置无数的玩具,对孩子的此类要求有求必应。
在我们小时候,都有不被满足的需求,有很多没有被实现、遗憾的事,不希望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现。
为了不让孩子受苦,无条件地为孩子创造舒适的成长环境;
为了填补无法陪伴孩子的时间,用物质来满足孩子;
为了自己喜欢的洋娃娃,开启买买买的模式。
与其说父母对孩子的过度补偿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如说这是为了满足当年那个没有被满足的自己。
2、寻求心理补偿,不是件坏事,但过度就是问题。
如果,越是缺什么,越是表现什么,叫补偿;
那么,越是缺什么,越是表现什么,并且总是不顾外界永无止境地去做,就叫过度补偿。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妈妈,你对我的保护让我不堪重负!
小欧从小到大都有很强的保护欲,很想保护身边的人,尽管这都是不必要的。
这一切的原因来自于小欧妈妈对小欧无微不至的保护和控制。
欧妈来自于不幸福的家庭,从小便经历了被父亲殴打、母亲被扇耳光,也曾听到母亲质疑父亲出轨的种种家庭矛盾,每一次欧妈的心中都是充满恐惧的,这种恐惧来自于安全感的瓦解,也来自于对父亲的失望。
在欧妈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后,不想自己女儿也重蹈覆辙,总怕小欧吃亏受欺负,从不把生活中的苦告诉女儿。
直到有天欧妈告诉了小欧:我跟你爸爸已经办了离婚,希望得到你的支持,之前我们为了保护你,才什么都不告诉你……
我想小欧是被欧妈给“过度补偿”了。
欧妈对她的保护使她不堪重负,也使得自己对他人产生越发强烈、频率越高的保护欲,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从而不断累积的心理压力,会影响了自己和周围人的正常生活。
我们大人会常常通过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某种需求,可能源自于自己过去或是童年长期未被满足的东西,比如想要消除愧疚感、安全感……而实现需求的对象,常常是我们的孩子。
3、别被过去牵绊,活在当下
过度补偿本身没有对错之分,重点在于对这种心理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方式,从而实现“劣势”到“优势”的转变过程。
人由于缺乏或者恐惧,不满足于普通状态,会寻求一种超值的补偿。
过度补偿也有积极的一面,对于某种遗憾的补偿和实现,达到完善的标准,从而对自我实现创造和。
一个小时候缺新衣的女孩儿,说不定长大后就能因为对服装有强烈的追求成为一个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完成自我,这将坏事变成了好事。把握住补偿的分寸,就成填补上当年的那份缺失。
这些都是积极的补偿,就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是一样的。
4、过度补偿的爱,孩子受不起
过度的心理补偿也会成为困扰自己和孩子的一个问题,这一心理出现在教育学上,就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过度补偿很容易就走向消极的一面。
有补偿心理的父母常常不根据具体情况,而是强迫孩子根据自己的期望成长,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也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我们虽然活在当下,但过去回忆里的伤害总是如影随形,害怕在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有自己全新的人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父母给予孩子的过度补偿很容易就产生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这是我们时刻需要保持警惕的。
教育是一门学问。给孩子关爱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但物极必反,太过于关照孩子,让孩子不受一点挫折,这是不对的教育,不合理的教育!
教育孩子需要有一对翅膀,就像是鸟的两翼,它们叫做爱与规则。